工程实体检测中存在的猫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取样不规范
取样不够规范是建筑工程结构实体检测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许多工作人员忽视取样过程的科学性,没有按照标准的抽样规则进行取样。这会导致检测样品不具备代表性,影响结构实体检测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同时,取样过程还可能存在样品作假问题,例如选取质量优秀的材料进行检测,或在优质材料中掺杂劣质材料。
虚假检测报告
一些检测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出具虚假检测报告,存在吃拿卡要现象。例如,溧阳市建筑行业就曝光了检测人员到工地现场后,老板或现场负责人会向其赠送购物卡、健身卡、香烟等礼品,检测任务竞争激烈,甚至存在“不检而报”的情况。检测数据可以手工输入,审核签发形同虚设,大部分检测人员没有专业技术检测证,报告署名与实际出具人不符。
检测方法手段不科学
在建筑物主体结构的质检中,监督实体的检测方法手段需要科学、规范。然而,一些检测工作没有制定相关的检测方案,或者方案不符合要求,导致检测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对于可能影响结构质量的局部破损检测,没有征询设计单位的意见,可能引发安全隐患。
损伤累积未考虑
现有结构鉴定技术规范大多基于拟建新建建筑的设计,假设材料、结构无缺陷。然而,对于已有建筑,特别是老化建筑,损伤累积是客观存在的。现行标准未能充分考虑损伤累积对结构性能的影响,导致计算结果不准确,可能偏于不安全的状态。
标准发展滞后
既有结构的检测、鉴定标准发展相对滞后,标准数量少,有些专业尚存在空白,编制原理与方法不一致,内容交叉、重复甚至矛盾,协调性较差。这导致既有结构的检测鉴定工作难以充分反映既有建筑的特点和要求。
综上所述,工程实体检测中的猫腻主要体现在取样不规范、虚假检测报告、检测方法手段不科学、损伤累积未考虑以及标准发展滞后等方面。为了提高建筑工程质量,保障工程安全,必须加强监管,规范检测流程,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素质,并完善相关标准规范。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qq.com删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