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必须做吗?事关生态安全与法律责任

konglu 工程检测12阅读模式

一、监测必要性:为何必须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监测?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是通过对自然地质环境或工程建设影响的地质环境及其变化,进行定期观察测量、采样测试、记录计算、分析评价和预警预报的系统性活动。其必要性体现在三方面:首先,采矿活动导致的地面塌陷、地裂缝、边坡失稳等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如铜川市历史形成的采煤沉陷区达45.91万亩,受损耕地11.62万亩,需持续监测防治;其次,矿山开采对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损毁等生态问题需通过监测评估修复效果;第三,法律强制要求矿山在建设与生产阶段实施全寿命周期监测,以符合国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等法规的行政技术标准。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必须做吗?事关生态安全与法律责任

二、法律依据:监测工作有哪些强制性规定?

我国已形成多层级的法律体系:自然资源部《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属于法定职责,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原则;《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编制专项治理方案,开展地质灾害预防和生态恢复;财政部等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逐步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则强化了企业主体责任与资金保障机制。监测数据已成为环保督察的核心证据,如2024年铜川市因矿山生态修复滞后被省级督察通报,相关企业因越界开采、未按方案施工被追究责任。

三、监测内容:重点监测哪些具体对象?

1.
地质灾害监测:包括采空区沉降、边坡位移、地裂缝等。露天矿山随采掘推进,岩体稳定性受损风险升高,必须实施时序化监测。陕西省某矿山通过倾斜震动、地表变形监测系统实现风险预警。

2.
地下水系统监测:采矿活动易导致含水层结构破坏,需定期测定水位、水质变化。山西省平朔安家岭煤矿利用VisualModflow软件建立三维渗流模型,模拟矿井水动态。

3.
生态修复效果监测:针对植被恢复、土壤改良、地形重塑等工程,评估治理成效。铜川市“十四五”规划中明确1.02万亩生态修复区的监测指标。

4.
尾矿库安全监测:坝体位移、渗流压力等参数的实时采集至关重要,加拿大Roctest在智利Collahuasi大坝的监测案例表明,科学化监测可防范溃坝事故。

四、技术方法:现代监测采用哪些先进手段?

1.
现场传感器网络:包括GNSS位移站、测斜仪、孔隙水压计等,实现毫米级精度测量。如金矿矿块崩落法开采项目通过光纤传感技术实时捕捉岩体变形。

2.
遥感与InSAR技术:通过卫星雷达影像大范围识别地表形变,尤其适用于采空区沉降趋势分析。

3.
地球物理勘探:采用高密度电法、地震波法等探测地下异常体。

4.
三维建模与预测:结合地质调查数据与长期观测资料,构建地质灾害演化模型。山西省重点矿区运用GMS、Modflow等软件实现水文地质模拟。

五、责任主体:谁来组织落实监测工作?

根据《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自然地质环境监测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工程建设影响的地质环境监测则由矿山企业负责。企业须在采矿前编制监测方案,并在生产期定期提交报告。政府部门的监管职责包括:审批监测方案、核查数据真实性、开展专项督察。铜川市案例显示,自然资源部门对非煤矿山越界开采监管不到位,导致64.97亩超采问题未及时处置。

六、实施流程:如何科学部署监测体系?

1.
预研阶段:全面搜集地理底图、地质勘查、遥感影像等资料,确定主攻矿种与典型灾害模式。湘南地区通过综合研究明确锡矿成矿规律,为监测网布设提供依据。

2.
方案设计:依据《地质环境监测规范》制定监测点布局、频率参数。例如针对砂卡岩型矿床,需重点监测接触带变形与水文异常。

3.
设备选型与安装:根据矿山类型(露天/地下)选择仪器。地下矿井需保障井巷通道安全,露天矿侧重边坡稳定性监测。

4.
数据管理与预警:建立监测数据库,设置阈值触发报警。智利Esperanza管道项目通过光纤泄漏检测系统实现事故超前预警。

七、典型案例:失败与成功的经验启示?

  • 反面案例:铜川市凤凰建材公司未按台阶式开采方案施工,坡面角超标至75°,加剧滑坡风险。
  • 成功实践:加拿大Roctest在伊朗SarCheshmeh尾矿坝的监测,通过长期位移数据积累有效管控坝体稳定性。
  • 技术突破:山西省将三维可视化模型与观测资料结合,实现采煤沉陷预测,为全国同类项目提供范本。

八、未来方向:监测体系如何优化发展?

1.
智能化升级:融合物联网、5G传输技术,实现监测数据实时回传与自动分析。

2.
法规协同:需进一步明确"开发式治理"模式中的权责关系,防范社会资本参与治理的法律风险。

3.
标准化建设:推进监测仪器选型、数据格式、评价指标的全国统一,提升数据可比性。

4.
生态融合:将监测结果直接应用于修复工程动态调整,如依据沉降数据优化植被配置方案。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