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的名词解释

konglu 专项服务52阅读模式

环境监测是指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间断地或连续地对环境化学污染物及物理和生物污染等因素进行现场的监测和测定,作出正确的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监测的过程包括接受任务、现场调查和收集资料、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样品运输和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和综合评价等。

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污染组分。监测手段涵盖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生物监测和生态监测。其目的是通过检测对人类和环境有影响的各种物质的含量和排放量,跟踪环境质量的变化,确定环境质量水平,并为环境管理、污染治理等工作提供基础和保证。

具体来说,环境监测包括以下几方面:

大气污染监测:

测定大气中污染物的种类及其浓度,观察其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包括风向、风速、气温、气压、太阳辐射强度、相对湿度等气象参数的测定。

水质污染监测:

对一个区域内能够代表水质的污染物进行布点监测,例如PM10、SO2和NO2,并由监测数据评价大气环境质量。

土壤污染监测:

监测土壤中的污染物及其含量,评估土壤污染的程度和范围。

生物污染监测:

监测和评估环境中的生物因素及其变化,包括病原体、病毒、寄生虫、霉菌毒素等的污染。

物理污染监测:

监测噪声、振动、热、光、电磁辐射和放射性等物理污染因素。

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qq.com删除。